从1997年比尔盖茨花了6.5亿,为自己打造了从灯光到木暖通皆智能的豪华别墅开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到了这两年,比尔盖茨对智能生活的展望几乎到处都是。
今年双十一,包括扫地机器人、智能冰箱、智能马桶在内的多个家居品牌纷纷发出捷报。但现实中,智能家居真的如此受欢迎吗?很遗憾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疯狂,这个赛道明显降温。前有转转、闲鱼等二手平台成为智能家居收容所,后有几家巨头的财报也将其中端倪一展无余。
海尔智家2022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847亿元,较2021年同期增长8.9%,但其实比去年同期的20.4%差了不止一星半点。无独有偶,小米今年一季度、二季度IoT与生活消费产品营收增速分别为6.8%、-4.5%,也不及去年全年的26.1%。
至于消费端,根据CSHIA的数据,过去两年全屋智能落地户数分别仅为40万和50万,仅占新开发楼盘的1%左右。坦白来讲,智能家居更像一个全科技圈共同幻化出来的美好梦境,梦境之外,却是一片荒芜。
智能家居领域一般分为四大帮派,以BAT为龙头的互联网企业;以海尔、美的、格力为代表的传统家电企业;以华为、小米为典型的科技巨头;以移动、联通、电信为首的三大运营商;以及以涂鸦智能、欧瑞博、Aqara绿米为代表的创业龙头。
时至今日,除了第三梯队,其他的都各自活跃在这个市场的角角落落里,存在感最强的三家赫然是小米、华为、海尔。当然,也是这三家完美地诠释了智能家居领域内参与者的几种不同形态。
真正的全屋智能,离我们还很远
如果说传统家电厂商的智能家居是“封闭”的,那么互联网和科技巨头、创业新势力主打的概念就是“开放”。其中的主要玩家包括互联网公司,如阿里、百度,科技企业,如小米和华为,以及创业新势力,如Aqara绿米、涂鸦智能、欧瑞博等。它们的方向已从推重点产品、向全屋智能倾斜,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第三阶段。
在IDC的预测数据中,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市场将迎来快速增长,分析机构预测2025年国内全屋智能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但这些厂商提供的全屋智能方案,真的足够智能吗?在杨震看来,很多方案还停留在半成品的“弱智能”,“(一些厂商)在简单化、高利润的路上越走越远”。
一个前提是,全屋智能是一项极其个性化的服务。即便是同样户型和面积的房子,也会因为养不养宠物、有没有老人小孩,以及不同的生活习惯,整体的设计方案和使用的设备因人而异,进而导致控制方式不同、前装或后装、有线或无线,最终的价格差异非常大。
据杨震介绍,一般的全屋智能,包括灯控(控制灯的开和关)、灯光(指可调色温、亮度、颜色的灯具)、遮阳(包括智能窗帘)、安防(包括智能门锁、摄像头)、影音(包括智能音箱)五大系统,再加上智能家电,共六大部分。
他的经验是,一套100平米左右的房子,做除了智能家电外的五大系统,价格少则一万多,多则五六万。不过,一套全屋智能具体要花多少钱,看需求、也看预算。他遇到的非常重视安防的客户,会在100平方的房子内,放置5个漏水报警器,也服务过预算充足,要求加上中央空调控制、地暖控制等的70岁老人。
看似美好的统一协议,却可能伤害到厂商的利益
乍看之下,Matter对于智能家居设备厂商与消费者来说,似乎将会出现“双赢”的局面。因为它意味着厂商不用再花那么大的精力,去为每一个不同的系统、设备推出与维护APP,消费者也不用再纠结不同品牌设备无法联动控制的问题,可以更自由的选购产品,并将它们用一台手机、一个APP进行统一管理。
但实际上只要大家真正用过智能家居APP就会明白,看似美好的Matter实际上对于设备生产商来说,反而可能会是不利的。
原因很简单,因为如今“智能家居APP”起到的作用,往往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控制终端,而是还会集成诸如电商平台或是推广等内容。毕竟退一万步来说,许多智能家居设备都会有耗材部分(比如净水器的滤芯、扫地机器人的拖布),哪怕是为了给消费者的使用提供便利,智能家居APP也必然会提供这些耗材的购买渠道。
但这样一来,如果将来市面上的主流设备都采用“大一统”的Matter协议,那么很可能出现的一个局面,就是用户只会在手机上保留他们觉得最好用的一个APP,并卸载其他的所有AP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