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加剧“去中国化”实为空炮弹!多位权威人士站台……

2020-04-15  

  截至2020年4月15日早上8点30分,全球新冠疫情累计确诊人数已超过196万且仍呈上升趋势!因受疫情的影响,近日,日本和美国政府“提议”撤离在中国的制造企业回日美本土,或迁移至其它国家。

  政治噱头,无需过度解读!

  对于上述言论很多人表示担忧,认为这将对中国的经济体系和现有供应链造成重创。事实真的如此吗?《国际电子商情》连线了业界资深人士,他们均给出了不同的看法。

  湘海电子董事长杨林就认为,美国个别政府官员发表该言论乃“政治噱头大于实际意义”,他指出,美国疫情前期的防控决策失误和疫情发展带来的失业率飙升导致美国国内矛盾日益激化,此时美国提出将制造业“撤离中国”只是为缓和内部矛盾找的一个借口而已。

  事实上,在奥巴马执政期间,美国就高喊要将制造业撤回美国,这么多年过去了,该言论一直存在。因此,中国产业链转移或撤出,并非是疫情的特殊产物,而是一种多年来的常态。

  不过,疫情仍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它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应对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的高效及中国制造业的强大,特别是各国对呼吸机、口罩、防护服等抗疫物资的争夺,让他们意识到,若没有本土制造业,是一件无比危险的事情。

  然而,西方国家借疫情谈“去中国化”则有失偏颇!从人道主义来讲,中国不会对抗议物资刻意限制出口或坐地起价,相反,中国正在向国际社会施以人道主义帮助;二是新冠疫情只是偶发的短期事件,疫情结束后产业链将恢复。

  至于西方提出的中国正在“树立大国影响力”、利用防疫物资“洗劫全球资本”、加速“产业链集群化”等,多是面临疫情危机时脆弱的情绪发泄。

  二战后,随着全球经济的恢复发展以及21世纪高度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全球一体化成为必然趋势!全球产业链形成了无比精细的垂直分工协作,每个国家作为产业链的一环,都有自身的优势。

  以电子行业为例,美国的优势在于前端高精尖的芯片设计能力;日本的优势在于高精密材料和设备输出;中国台湾的优势在于半导体制造及封测;欧洲的优势在于高端工业自动化及消费市场。这些难道不是更容易卡其它国家脖子的有力武器?对于中国因人口红利带来的“中低端制造业”和“产业链配套”优势,为何就要被视为威胁?要“去中国化”?

  更何况,相比日美,中国目前在高端芯片设计和制造业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非几十年难以追赶,而西方国家借助疫情加剧“去中国化”的言论其实正如杨林所说,是欲盖弥彰,另有所谋。

  《国际电子商情》最佳博主“天涯书生”(本名唐伟)也给出了相同的判断。他分别对日本和美国的“撤离”行为给出了差异化的解读:

  他认为,日本提议制造业迁出中国,是从降低供应链的风险和业务连续性角度来考虑的,即避免制造产能集中在单一地区和国家,给公司和企业以后的运营埋下高风险炸弹,一旦出现“疫情”或自然灾害产业链可能面临再次停摆。

  “美国则有所不同!”唐伟表示,有关部门或议员提议制造业回迁美国,并非是从产业安全角度来考虑美国经济,而是政治主张和政治口号,是为了赢取选票和政治支持的一个噱头,也是为了迎合少部分对疫情带来影响的失业群体和遭受病毒损害的人群的一次作秀!虽然美国在疫情过程中深受制造业空心化的打击,但这并非这些人提议的主要动机!

  撤离,不现实!且对中国的影响不大

  从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轨迹来看,遵循着“美日韩-中国台湾-大陆”的趋势,目前东南亚正在快速崛起,未来,全球制造业还可能转向非洲,这是全球一体化和产业高度分工的必然结果。

  “日美最先迁入中国的产业也是服装、箱包、鞋等,这些产品对成本的敏感度非常高,今天很多这类企业又迁往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杨林表示,“我们要认清这个趋势,我们国家的低端制造业,会慢慢迁出中国,如印度、越南等国,10-20年后还会迁到非洲国家,不必过度悲观。”

  产业转移是必然趋势,但有人提问,若现阶段日美执意将制造业撤离中国,满足现实条件吗?这会对中国带来哪些具体的影响?

  首先,搬迁成本很高!

  唐伟表示,美国和日本将少量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如高端医疗、航空和高端芯片等撤回部分到本国或东南亚是可能和可行的,但大量的产业迁移并不现实,也是日美企业负担不起的!

  其次,重建成本和竞争风险更大!

  即便日美政府承担全部的“搬家费”或者税收制度奖励,在本土重建产业链的高昂费用,依然会将企业压垮。同时,从“资本逐利”的本质来看,有几个企业愿意承担企业迁回本国后经营利润和行业竞争力的急剧下滑、进而被竞争对手淘汰的风险?

  “逆全球化短期内很明显,但长期难实现。”资深行业顾问谈荣锡表示,电子产业链相对比较复杂,很多年形成的合作生态不可能一下脱钩,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资金进行重组,绝对不是仅仅通过搬迁费能解决的。在现阶段,企业优先考虑的是活下来。产业链重组或许会列在中期计划。

  另外,逆全球化,也将违背纯市场行为,更会压制竞争,人们将最终付出额外的代价,导致经济增长放缓。海外公司都看得到,如果有内在动力,为什么还需要他们政府的补贴来推动?

  “逐利是商业的本性,赚钱就干,不赚钱就不干了,或者换个地方。中低端产业搬回去竞争力没有了,面临的是倒闭。除非跟美国国家安全息息相关的企业,在美国制造,贵贱政府都买单。可衣服、鞋袜,政府会买单吗?更何况,美国政府每年可支出的财政预算才有多少?”有受访大胆推测说。

  此外,企业是否听从政府的意愿也是个问号。“众所周知,美国和日本企业的自主性比较强,并非政府一声令下就可以即刻召回,企业因为赢利压力,中国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因素都会维持部分制造业务在中国,完全掏空现有的制造业基本不可能。”唐伟说。

  杨林同样表示,外资企业将制造业迁入或是迁出中国,必须遵循三个基本要素:(1)政治因素。中国政治局面的长期稳定,以及同美日、欧洲国家政治关系稳定;(2)经济因素,又分三个层面,首先是成本,主要包括土地成本、用工成本等;其次是工作效率;最后是产业链配套;(3)跟目标市场国的关系以及配送的成本。

  这几大因素决定了在华的外资企业能长期保持较高的盈利。而这跟政府是否推动并没有直接关联!因此,杨林认为企业不会做太过频繁的迁入、迁出的动作。

  唐伟也预判,美国和日本企业小规模的迁移,不会对中国整个产业体系造成巨大的影响。一是,中国可能短期遭遇上游配套的瓶颈,比如芯片,但是中国核心产品国产化的进度在加快,会逐渐弥补日美企业的离开;二是,日本和美国会小范围的提升国内的制造业,但对于就业和经济并不会带来实质性的变化。

  真正该担忧的是关税!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多受访者不对此次疫情带来的产业转移表示担忧,反而更加担忧关税和贸易战。甚至有人坦言,关税的影响要比疫情大一万倍!疫情没有让企业搬离中国的迫切性,但贸易战有。

  我们也看到,尽管产业转移是一个趋势,但中国目前的营商环境,还没有糟糕到让外资及中国本土制造业必须转移到其它国家的迫切性。之所以自去年开始有此行为,都是贸易战带来的!

  “假如美国对中国出口的任何商品再增加15%的关税,能把中国所有的‘低成本’制造优势全部抹掉!那将是毁灭性的打击,那些继续在中国生产销往美国的企业,必是死路一条!”有受访者说。

  通过发动贸易战来解决内部矛盾,缓解经济危机,是各国在经济危机爆发时的常态。美国在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期间,曾一度将关税增加到了45%!

  唐伟表示,对于中美贸易政策和成本敏感的中国港台企业非常有可能加速迁移出中国大陆:一是关税导致的成本大幅上升;二是,台湾地区民进党执政后导致的两岸关系的遇冷;三是,港台地区企业大部分属于“三来一补”,代加工环节企业,满足内需的能力很弱,而对于欧美国家的需求更加靠近。

  有受访人告诉《国际电子商情》,美国无限额加征关税,迫使全球产业链全部迁出中国,其实也不可能!不要忽略中国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庞大的消费市场。

  2019年,美国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2375.57亿美元,而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2371亿美元,几乎与美国的消费市场持平。苹果公司仍保留主力产能在中国,特斯拉投资500亿元在中国上海建厂,都是看重中国强大的消费力!

  还一大原因在于,中国人的“勤劳、高效和坚韧”的民族特性所带来的高效产出和产业链配套等综合成本优势,很难让东南亚和非洲国家二次复制。

  “未来中国一定要夯实自己不可替代的综合成本优势。尽管劳动力、土地优势在丧失,但这只是一小部分,高效产出和产业配套依然具有杀伤力。”杨林说。

  谈荣锡也表示,中国仍将继续在全球电子产业链扮演重要而且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国作为电子产品制造大国已经跨越了靠绝对成本优势的阶段,全球更依赖中国的是比较优势,即中国多年来建立的完善供应链生态环境。

  当然,新冠疫情的爆发,仍暴露出全球电子产业链的一些弊端,如电子产业链的过度专业分工,没有考虑产业链的垂直整合等。

  “疫情在不经意间再次唤醒了人们对过度追求低成本和高效率导致脆弱供应链的担忧,如苹果公司的库存仅够10天使用,其在亚洲主要供应商富士康公司的库存也仅够41天使用。”谈荣锡表示。

  但他强调,全球化的分工和合作不会消失,全球公司将更加重视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如寻求更大的安全缓冲,并加入其它考量,如政治因素。

  唐伟预判,疫情过后短期会出现“去全球化”的行为和贸易保护主义,但不会对全球化造成根本性的变化。

  而至于疫情结束后,中美贸易战是否会升级为全球贸易战,以及高关税壁垒将高到什么程度,已超出笔者的判断能力,但我们必须要做好心理准备。

  未来的几个变化

  谈荣锡表示,未来电子行业会有几个变化:

  首先,国产电子元器件将会迎来黄金机遇。二级市场创业板的开启,一级市场投资者的追捧,客户接受程度的增加,国内复工的推进,都将为国产电子元器件厂商带来巨大的机会;

  其次,任何与“WFH”(Work From Home)有关的产品和应用都将受益。网络交换和链接、云端服务器、个人电脑、家用打印机、显示器、电视机、游戏机等。

  而针对电子元器件代理商的“危”与“机”,谈荣锡表示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是“危”字当头,代理商需要高度关注现金流的安全(杜绝过度杠杆和大幅减少近期无直接盈利的项目投资),应收帐的风险以及库存的水位。

  二是“机”字为先,剩者为王。加快拥抱数字化的进程(Digital Transformation),优化公司内部流程,提高上下游供应链全流程可视可控的能力。有条件的代理商可以加速海外布局,如东南亚。

  谈荣锡强调,在市场前景不稳定的情况下,各家代理商的估值会更趋合理性,分销商应把握机会,打开资本市场的通道,强强联手,才能共度风雨!

文章来源于:国际电子商情    原文链接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