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半导体事业起步的艰难岁月,有这样一位杰出人物,他怀揣着一颗坚定的「中国芯」,即便在半导体行业面临重重困境之际,仍毅然决然地投身于芯片产业的浪潮之中。哪怕历经封杀与打压,他的那份初心却始终如一,毫不动摇。
本文引用地址:这个人,便是被誉为「中国芯片教父」的先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传奇人物的故事。
与「芯」结缘,积累丰富的建厂经验
1948 年,在江苏南京出生,1949 年 1 月随父母迁居中国台湾。1970 年,从台湾大学毕业,获机械工程学士学位,又留学美国,获得了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大学的工程科学硕士和南卫理公会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随后在 1977 年,29 岁的入职美国半导体企业德州仪器(TI),之后没多久就加入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集成电路的发明人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所领导的 DRAM 团队,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张汝京先生与芯片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张汝京在 TI 的职业生涯始于基层小工头,他亲自带领工人们完成安装、生产和维修的全部工作,并一路晋升为厂务设备经理。之后张汝京转型运营,并在 1990 年左右,开始跟着当时世界顶级的芯片工厂建设大师邵子凡博士,开启了他的建厂之旅。张汝京思维周密、执行力强,每到一地,开荒立桩,不出两年走上正轨,再转战下一城,先后在美国、日本、新加坡、意大利等地参与建造和管理过 10 来家晶圆工厂,成为业内公认的「建厂高手」。
在 TI 的建厂历程中,张汝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宝贵的经历为他回国后疯狂投入建厂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张汝京的事业蒸蒸日上,成为全球芯片行业知名的建厂专家之后,他的父亲张锡纶问了儿子这样一个问题:「你什么时候去大陆建厂?」
父亲的问题,在 90 年代末迎来了解答的契机。
1997 年,张汝京申请从德州仪器提前退休,这已经是张汝京在 TI 的第二十个年头。而这一年,也成为了他人生新篇章的起点,翻开了更为波澜壮阔的一页。
初征,加入世大
届时,中国大陆半导体行业发展刚刚起步。张汝京敏锐地觉察出中国芯片领域将迎来一波大发展,萌生了回国发展芯片产业的想法。张汝京说过一句话:以做中国人为荣。我们就是中国人,如果还不够好,我们努力让中国变得更好,所以我很愿意回来。
离开美国,张汝京最先来到位于江苏无锡的芯片厂,做 0.5 微米的技术研发项目。可是只完成了一个项目,便因为政策原因辗转至中国台湾地区,在华邦电和中华开发投资银行的邀请下,加入了世大半导体——继台积电、联华电子之后,中国台湾的第三家晶圆代工厂商。由于在建厂和经营管理方面比较有经验,作为中华开发副总的张汝京,很快成为世大半导体的总经理。
在张汝京的苦心经营之下,世大半导体在成立仅三年后就实现了盈利。不过,没多久就传出了台积电欲收购世大的消息。
世大被收购是台积电与联电激烈竞争的结果之一。1999 年,联电与旗下的联诚、联瑞、联嘉以及合泰五家公司「五合一」合并,这家资本额高达八百多亿的企业,对台积电构成了威胁,迫使台积电将手伸向了世大。
在张汝京原来的筹划中,世大的第三厂到第十厂要在大陆投资建造。在和台积电谈收购的过程中,他也将未来在大陆建厂作为同意交易的条件之一。然而,遗憾的是,收购完成后,原先承诺好的建厂计划却未能如期实现。
后来,张汝京在大失所望之下,向公司愤然离职。尽管台积电想用丰厚的股权挽留张汝京,毕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张汝京不为所动,铁了心要去大陆建芯片厂。
钱不要了、公司不要了、股票也不要了,离开后,张汝京第一站去了香港。
然而,厂址的选择对于张汝京而言,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难题。过去,他曾在中国大陆多地深入考察,怎奈资金有限,甚至一度被某些地方的人误解为「骗子」。最初,他构想在香港建立工厂,为此还特地拜访了香港特区政府的官员,希望能得到支持和协助。
彼时,从海南调往上海,担任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江上舟得知张汝京正在筹措建厂的消息时,热情邀请张汝京来上海考察。2000 年 1 月,张汝京来上海时,上海四套班子全部出动,张汝京由此决定将自己的建厂计划从香港移至上海。
张汝京在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表示:「如果没有江上舟,我早跑了。」
再战,成立中芯国际
2000 年 4 月,张汝京说服自己的美籍太太,将包括 90 多岁的母亲在内的一家人都接到上海,并放弃了台湾省的户口,创立了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当时的张汝京缺乏人才、缺乏资金也缺乏设备,不过没关系,这些都不足以拖住他向前行的脚步。
没有人才那就找人才,张汝京先后凭借人格魅力,广发英雄贴,一年多时间里,集结了国际上 400 多位芯片业技术工程师。其中包括张汝京曾经的老部下、台积电的老员工等。不仅如此,2000 年前后,还一批有才华、有阅历的人才集中回归,让中国芯片行业陡然加速。除了张汝京之外,还有展讯的武平、中星微的邓中翰、芯原的戴伟民、兆易的朱一明等。
没有资金那就找资金,张汝京成功拿到了来自美国的高盛、华登国际,来自中国台湾的汉鼎亚太,来自新加坡的祥峰投资,还有有着中国政府背景的上海实业、北大青鸟等公司的投资。
设备是最让人头疼的,因为瓦斯纳协定,几乎全面封锁了引进的可能性。为了突破设备禁运,张汝京找到了五家美国教会组织做担保,让芯片制造设备能够顺利地运到上海。
2000 年,内地芯片产业刚刚发展,且势头并不猛烈,甚至可以说当时正值遇冷阶段,这初创公司来说着实不利,但张汝京不这么认为。
在行业整体看衰,不断有人退出的情况下,张汝京依靠自身人脉,大批量购入低价的二手设备,迅速为中芯建立了 3 条 8 英寸晶圆生产线,赶在产业复苏前将产能准备做到完全充分,创造了全球最快的芯片厂建厂记录。也正是凭借此,中芯很快在内地半导体代工市场打下半壁江山。
2003 年前后,为扩大规模,张汝京进行了第二次私募,并在北京几乎同时开建两座 12 英寸晶圆厂,还低价收购了当时摩托罗拉一座位于天津的工厂。约前后 3 年多时间建 6 座厂,初期集成电路线宽从 0.25 微米、0.18 微米一直做到 90nm 的成绩。这使张汝京也收获了「建厂狂魔」的称号。
2004 年 3 月,中芯国际在香港和美国两地挂牌上市时,根据研究机构 IDC 的研究报告,在 2004 年第三季度,中芯国际产值已经超越新加坡特许半导体(CSM),晋身为全球第三大晶圆代工厂。
按理说,这个时候的张汝京已经迎来了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但危机也同时出现。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便是张汝京与张忠谋的交锋。1987 年,张忠谋在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园区创建了全球第一家专业代工公司——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台积电),并迅速发展为中国台湾半导体业的领头羊。
中芯国际在起步中曾招揽了不少原台积电的工程师,招募过程中涉及了公司产品工艺流程的泄露。于是,台积电对中芯国际展开频频进攻,多次以技术专利为由起诉中芯国际。
2003 年 8 月,在中芯国际即将在香港上市的关键时刻,台积电就商业机密等问题要求赔偿 10 亿美金。2005 年 2 月,双方达成庭外和解。1 年零 7 个月后,台积电再次状告中芯国际违反和解协议。2009 年 9 月台积电胜诉。2 亿美元赔偿金、10% 的公司股权,让这场打了 6 年的官司,成为中国半导体行业最惨烈的一战。
而最惨痛的代价是,张汝京必须辞职,离开他付诸心血一手承办、一路奔跑长达九年的中芯国际。2009 年 11 月,张汝京递交辞呈,与此同时,他还签署了竞业协议。
尽管被迫离开自己一手创办的中芯国际,但张汝京丝毫没有抱怨或难过,他反而安慰朋友们,「不要认为这是人生中很大的失败,不要被打趴下,人生总是要不断的努力。」
张汝京离开后,中芯国际由江上舟接任。在任上,江上舟邀请王宁国、杨士宁等业内顶尖人才加盟中芯国际,剥离非核心业务,使中芯国际在 2010 年扭亏为盈。他也因此被誉为「中芯国际的两大战神之一」。
后来,张汝京坦言:「这个过程对我而言,我觉得焉知非福。因为那个项目做起来了,中芯国际开创的不错,现在接班也很好。」
在 3 年的竞业协议限制下,张汝京转身进入 LED 研发制造及 LED 相关应用产品领域,短短 3 年不到的时间内,张汝京在国内投资了 4 家 LED 企业,涵盖 LED 上游衬底材料、芯片和下游照明应用领域,投资金额超过 35 亿元,致力于环保与健康领域。
再度接力,创办新昇
离开了中芯国际,张汝京并未离开大陆,也未离开集成电路行业。2014 年,沉寂了 5 年的张汝京第三次创业,在上海创办了新昇半导体公司。
据悉,张汝京创立上海新昇的背景是,当时中国大陆 12 英寸硅片存在诸多掣肘,高度依赖进口,张汝京此次创业目的就是为解决这些问题。
2016 年,上海新昇成功拉出第一根 300mm 单晶硅棒,2018 年实现规模化生产,开启了国内 300mm 半导体硅片产业化进程。
3 年后,张汝京又将新昇公司交给了上海硅产业集团继续经营管理,自己则投入下一段创业。这一次,他依旧做了一件没有人做过的事情。
张汝京曾公开表示,「我也很高兴现在国内缺大硅片的问题开始有了实质性的解决方案,那就交给国家来继续做大做强。其实我最想做的是 IDM(垂直整合制造模式)。」
转战青岛,成立芯恩
2018 年,张汝京又转战青岛,成立了国内第一家 CIDM 模式的企业芯恩半导体。这是他继世大半导体、中芯国际、LED 研发制造领域、上海新昇之后的第五次创业。
芯恩是中国首个协同式集成电路制造 (CIDM) 项目。该项目可以实现高端数模混合以及特殊工艺的 8 英寸以及 12 英寸芯片、国内先进光掩膜版等集成电路产品的量产,将打造成与国外先进 IDM 同等规模的国内先进的垂直整合芯片厂。2021 年 8 月,芯恩半导体 8 英寸厂项目投片成功。
2020 年下半年开始的全球性芯片短缺,主要缺的是 8 英寸和 12 英寸成熟制程的产品,特别是新能源电动汽车的需求主要集中在 8 英寸(200mm,0.11 微米及以上)和 40nm/28nm 及以上的 12 英寸(300mm)。
加入积塔,再续传奇
2022 年 5 月,74 岁高龄的张汝京从青岛芯恩离职,加入上海积塔半导体。业界的解读是,张汝京是想缓解新能源汽车行业缺芯困局。国内车规级芯片的投入、关注度、资源等相对较少,高端微控制芯片对进口依赖。
而对于这些创业历程,无论是选择继续坚守还是决定离开,张汝京对外界的询问都保持了低调的态度,鲜少做出过多的解释。他通常将离开的原因归结为「个人的兴趣所向」。
有人曾这样赞誉张汝京,他怀揣着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宏伟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舍弃了所有,这份决心与执着,无疑是最值得人们敬仰的。
正是有了像张汝京这样的杰出人物,中国的半导体产业才得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崭露头角。他的成就不仅属于他个人,更属于整个中国半导体产业。在「中国芯」的征程上,若我们能多一些如张汝京般的人物,那么中国的「芯」事将不再是压在心头的沉重负担,而是充满无限可能的希望之光。我们期待着在更多像张汝京这样的领军人物的引领下,中国的半导体产业能够继续蓬勃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