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29 日消息,在今日举办的“脑机接口创新发展论坛”上,工信部总工程师赵志国介绍,在产业界共同努力下,我国已经形成覆盖基础层、技术层与应用层的脑机接口全产业链,并在医疗、教育、工业、娱乐等领域应用落地。
他表示:工信部将把脑机接口作为培育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加强脑机接口应用场景的探索,加速推动脑机接口产业蓬勃发展。
此外,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继宗还指出,脑机接口临床应用存在以下问题与挑战:
1.大脑有 800~1000 亿个神经元。分析脑机接口采集的数据非常困难:哪些信号有用,哪些信号没用,信号之间如何相互作用知之甚少。
2.植入式电极有手术风险,植入后的电极可能发生免疫反应或感染,电极周围形成神经胶质疤痕组织使神经信号衰减。
3.非侵入方式获取的脑电信号质量较差,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4.脑机接口安全性:如探测到一些伤害或对社会造成威胁的想法,是否该采取相应措施。
5.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医师、科学家、工程师、伦理学家、政府监督机构和患者权益团体密切合作,共同推进脑机接口的健康快速发展。
大脑被许多研究人员视为人体最复杂器官。大脑中,1000 多亿个神经元形成 100 多万亿个神经元连接,这让“读懂”大脑成为世界性难题。
脑机接口有时也称作“大脑端口”direct neural interface 或者“脑机融合感知”brain-machine interface,它是在人或动物脑(或者脑细胞的培养物)与外部设备间建立的直接连接通路,是一种不依赖于正常的由外周神经和肌肉组成的输出通路的通讯系统。(在该定义中,“脑”一词意指有机生命形式的脑或神经系统,而并非仅仅是“mind”。“机”意指任何处理或计算的设备,其形式可以从简单电路到硅芯片)在单向脑机接口的情况下,计算机或者接受脑传来的命令,或者发送信号到脑(例如视频重建),双向脑机接口允许脑和外部设备间的双向信息交换。
近年来,美国匹兹堡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等多个研究团队已成功通过侵入式脑机接口,让瘫痪病人用大脑直接控制机械手完成抓握、搅拌动作,将脑电波直接转化成文字和语音等。
在中国,已经有很多学院和研究机构在脑机领域取得了探索成果。全球首例非人灵长类动物介入式脑机接口试验已于 5 月 4 日在北京获得成功,该试验在猴脑内实现了介入式脑机接口脑控机械臂,这对推动脑科学领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我国脑机接口技术跻身国际领先行列。
今年 4 月 4 日,科技部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对《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意见的公告,其中就提到了社会舆论算法模型、脑机接口等方面。
除了南开大学公布的这次试验,浙江大学团队已在 2020 年开展了相关的临床研究。据浙江大学介绍,借助脑机接口技术,当时一名四肢完全瘫痪的 72 岁男性可以完全利用大脑运动皮层信号精准控制外部机械臂与机械手,完成进食、握手等动作。
虽然取得进展,但脑机接口技术本身仍有不少障碍要克服,这包括破解复杂脑电波的障碍、多学科联动的技术障碍等。
此外,脑机接口技术的未来应用也涉及法律、伦理和监管问题。一些专家已建议,在对脑机接口技术的管控上,发展初期可参照国际通行做法按医疗器械方法管理,同时禁止将脑机交互数据联网传输,禁止远距离程控,最大化防止黑客入侵,预防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