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静
“家家都有机器人,人人都有无人机的时代即将到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樊邦奎如是说。11月15日,在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主办、广州市总部经济协会协办的中国(广州)无人机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无人机专家们汇聚一堂,就产业发展、产业特征、系统技术、军用无人机发展动向和军民融合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随着技术创新和进步,无人机逐渐普及,开始在植保、快递、巡检、娱乐等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以及国防建设中逐渐发挥作用,“无人机+”模式已经越来越成为技术创新和经济转型的热点和缩影。
优先弯道超车
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集成的产物,无人机已成为世界各国加强国防建设和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未来全球无人机市场巨大。2015年全球民用无人机的销量约60万架。FAA预估到2020年,美国的消费者无人机和商业无人机会从250万架增加到700万架。市场研究机构BI Intelligence则称,未来十年全球无人机市场总价值为980亿美元,其中民用无人机到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20多亿美元。
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子学指出了值得注意的一点,即我国消费级无人机制造水平已处于国际前列,在市场份额、研发制造能力、应用广度深度方面均具有一定优势,已成为“中国创造”的代名词。
从市场销售情况来看,2014年我国消费级无人机产品销售规模15亿元,2015年销售规模23.3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据IDC数据预测,2019年我国消费级无人机市场销售规模约600亿元。
中国的无人机企业也在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消费级无人机领域的研发、生产和服务企业已有约450家,2015年的产值约130亿元。其中,仅深圳就有超过200家无人机生产制造企业,产值规模超过100亿元,2015年无人机出口额达30.9亿元,猛增7.2倍。
从市场份额方面来看,在2015年的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销量排名中,中国大疆与法国Parrot、美国3D Robotics共同占据前三名的位置,三者市场占有率超过80%。但其中,消费级民用无人机,大疆可以占据世界市场70%以上份额。该企业2016年销售额将突破100亿元。
“中国很多装备产品都属于跟随型产品,但在无人机领域,我们可以说是创造了消费,引领了消费。”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杨拴昌感叹道。
关注五大关键技术
“无人机产业的发展依赖信息技术支撑。”樊邦奎表示。
他认为,传统的信息技术解决了无人机很多的关键技术,例如准确的定位导航引导飞行,精确的目标指示保证打击定位准,综合信息处理保证侦查成果有效使用。而新兴的信息产业也与无人机密切相关,无人机和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结合,必将对无人机技术变革产生深刻的影响。此外,信息基础测试将成为无人机组网测控和飞行管理的重要依托。
空八所原副所长陶征宇指出,无人机需要重点关注五大技术。一是人工智能技术,应对实际飞行中所面临的瞬息万变的空中态势。二是无人机与有人机的协同技术,提高作战效能。三是虚拟现实技术,为操控者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操作的灵活性。四是新能源技术,例如太阳能无人机、轻动力无人机、激光束无人机等,有利于提高航行时间和远程操控。五是反无人机技术,提高无人机的使用能力。
杨拴昌表示,自制地图自主飞行、与虚拟现实相结合、无线充电空中加油、软硬件技术加速发展等,都在促进无人机产业技术创新和水平不断提高。
对于未来无人机系统的发展,陶征宇认为,无论军用无人机还是民用无人机,都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速度快。二是远,目前还没有超视距能力。三是久,为此空间动力学要好,结构要轻,能源效率要高。四是小,这涉及微电子、微技术,未来人人要带无人机,它可能只有几百克,可以放在包里,还要与手机很好的联动。五是群,给每个无人机赋予功能,组成一个群之后,可以做更大的事。
“无人机系统的发展趋势要一体化、长时化、结构隐身化、微型化、智能化、集成化、协同化、网络化、系统化。”陶征宇说。
仍有大量问题和挑战
“虽然当前无人机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无人机发展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和挑战。”周子学指出。
第一个挑战是无人机市场的潜力还未释放。军用无人机已经发展很快,但巨大的专业作业市场应用,如农林植保、电力巡线等还未完全开发释放,基本上都处在起步阶段,行业应用亟待发力。目前火热的是消费级市场,竞争激烈。“消费级无人机的热是虚热,无人机真正要做到产业化,行业应用非常重要。”樊邦奎强调。
第二个挑战是精准制造产品不足。大多数产品功能多而全,尚缺少针对细分市场应用的精准制造产品。这些消费级无人机的技术门槛较低,随着通用飞控芯片的推出,造无人机将会像制造手机一样。但这类无人机大多只能用于执行简单的指令,真正能够有效执行任务的无人机,是一个集成飞行器平台、飞行控制与导航、信息传输与处理、任务载荷以及地面运输与保障等高度综合的复杂系统。目前我国无人机企业在技术研发上大都单独进行,研究内容重复叠加,未形成良好合力,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行业技术水平提升。
第三个挑战是政策法规、标准和管理亟待加强。目前我国对民用小型无人机的管理和推广还存在诸多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真空地带,大到宏观的市场准入条件,小到具体的适航认证管理、飞行资质认证、飞行管制、相关从业人员培训等规则章程,以及飞行器的安全性和技术参数方面的要求等,空域使用、试验试飞、飞手培训、研制生产等管理政策、标准规范还在制定和完善当中。这些都制约了无人机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亟待政府部门统筹协调,协会组织建章立制。
第四个挑战是飞行安全问题突出。一是可靠飞行技术亟待突破,可靠飞行需要具备的可观测、可规避、可控制等技术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二是公共安全隐患,无人机体积小,难以被监控设备发现,“黑飞”掉落等影响交通秩序,侵犯群众隐私,威胁公共安全。三是空域和安全飞行管理问题。樊邦奎建议,可采取试点,从技术上积累,把空域逐步放开。
加强管理管控
随着无人机的使用量增加,世界各国都对无人机实施严格的分类、备案管理。
据了解,欧洲航空安全局已建立开放类、特许类和审定类三类无人机运营及配套监管政策。俄罗斯的无人机管理条例要求所有250克以上的私人拥有的无人机都必须向俄罗斯联邦航空运输署注册备案。日本的《无人机管制法》,禁止无人机在人口密集的地区、机场附近、敏感地区、体育场等上空及夜间飞行。美国联邦航空局规定250克到25千克的无人机需到FAA注册登记并标记编号,无人机飞手需通过航空知识测试。英国要求无人机在视线范围内,最高高度不得超过120米。澳大利亚的无人机使用者则须持有相关证照。
据杨拴昌介绍,我国在无人机方面的管理采用的是无人机部际联席工作机制。由国家空管委牵头,工信部管理制造业标准、身份识别规则、无线电频率规划、制造行业管理,商务部、公安部主要负责流通管理、落地查处等,国家空管委办公室、中国民航主要在空运的角度,进行适航管理、飞行标准和规则、空域使用管理、飞手管理。
在无人机系统分类及分级标准上,目前我国军用无人机已有52项标准;警用标准相对完善,公安部制订了《警用无人机管理暂行规定》,涉及无人机注册、登记、身份识别、外观标涂、人员操作等要求;民用无人机行业标准只有1项,还有2项国家标准、19项团体标准正在制订。
杨拴昌表示,未来要加快标准制订。推进《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形成草案,《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分类及分级》标准进入国家标准制订程序,加快无人机系统安全要求、身份识别编码等标准制订,支持团体标准先行先试;规划政策支持,大力推动无人机技术创新及产业化,支持发展专业级无人机及配套系统和零部件,鼓励瞄准市场需求,精准开发无人机产品;规范引导管理,制定规范无人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开展无人机产品安全检测,在中国民用航空工业年鉴中增加了民用无人机的统计内容,发布《关于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频率使用事宜的通知》并着手研究无人机后续频率分配的相关事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