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的显示方式的比较
更加详细的对比
在完成微米级Micro LED晶粒制作后,要把数百万甚至数千万颗微米级的LED晶粒正确且有效率地移动到电路基板上的过程称之为“巨量转移”。
以4K电视为例,4K通常指4096x2160分辨率,假设每像素点为三个R/G/B晶粒,制作一台4K电视需要转移的晶粒高达2600万颗,即使每次转移1万颗,也需要重复2400次。
这个是显示技术的基底
忘了是一个国产的什么镜头了,效果不错,好像做镜头的方案大家可以抄?比如这个放出来了,就可以自己模拟。
成像里面的一些概念
焦点是从无穷远处物体出发的光线经过光学系统后会聚的点。但这只是概念中的一个理想点,在现实世界中,焦点会存在一定的空间分布,称为弥散圆。这种非理想的焦点通常源于光学系统的像差(aberration)。
所有镜头都可以对无穷远处的物体成清晰像,但对于非常靠近镜头的物体则存在一定的限制,超过限制后成像开始模糊。
这个距离称为最小对焦距离(minimum focus range / distance)。
当镜头对焦良好时,来自拍摄对象(subject)的光线刚好会聚到sensor感光面,此状态称"in focus",如下图所示:
AF算法从ISP得到统计信息FV(Focus Value),算出镜头下一次要移动的距离和方向,遍历完NE(Near End)和FE(Far End)后,选择FV最大的位置。
VCM(Voice Call Motor):靠磁场+电来推动马达运动
找等效锐度最高的地方
离焦转换系数(defocusconversioncoefficient,dcc)是将相位差转换为驱动电流(对应马达位移偏移量)的转换系数。当相位差与驱动电流(马达行程)呈线性关系时,dcc是一个斜率参数,相当于一次函数的斜率值。
这个是看到一个咸鱼上面卖的工业相机,停产了都,
M12是常见的镜头座
安装尺寸
这个是机械的加工图
这个是上面图的一些参数
原来这个镜头里面也有这个区别
牛啊,听说两个东西是法兰距不一样
就是这个后焦平面不一样
松下14饼+大法ECU1,这个组合能做到等效22mm的焦距,小超广了,除了鬼影厉害外其他表现都略神。
我第一次听见这种镜头
松下的 25MM
啦啦啦
我的GH3的传感器,好像也不是那么落后,当然也不先进
和GH4比,甚至对焦还好点
和GX9比就有点不行,不过是Sony的传感器
IMX272
可以输出的规格
3/4,这个是SONY卖的传感器
1/3
消费类相机传感器
松下GH3的对焦点是全区域的,但精确对焦点只有9个,呈3×3排列。围绕这9个精确对焦点还有若干辅助对焦点,所以按照一般我们常用的表述,松下GH3具备23点对焦能力。
所谓DV感,就是几乎没有景深,画面清晰,宽容度较高的画面;所谓电影感,就是恰到好处的虚化,高饱和度以及高对比度。当然这只是数码时代的概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