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医院数据中心渗透率还较低,未来三年医院数据中心建设节奏将显著加速。同时,《规划》鼓励围绕健康医疗大数据进行新的商业模式探索,培育健康医疗数据要素市场,激发数据要素价值,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在疾病预防、健康管理、辅助决策、药物研发、医疗保险、精准医疗、营养健康等方面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多元商业模式的探索有利于医疗信息化行业探索业务增长空间,带动相关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提升。
坚持依法统计、应用导向、质量优先、创新发展,健全卫生健康统计调查体系,强化信息化在提升统计数据质量、推进统计数据共享应用、发挥统计监督职能等方面的作用,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统计决策支撑。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完善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制度,围绕网络与数据安全全链条、全要素、全周期加强教育培训和宣贯,加大网络安全投入,切实防范化解风险,提高安全防护能力,不断完善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综合防范体系。
一是集约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二是健全全民健康信息化标准体系,三是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四是完善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要素体系,五是推进数字健康融合创新发展体系,六是拓展基层信息化保障服务体系,七是强化卫生健康统计调查分析应用体系,八是夯实网络与数据安全保障体系。
坚持以基层为重点,加快补齐基层医疗信息化短板,融通汇聚县域内数据,强化数据分析运用,推动基层卫生健康信息化综合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强化基层信息化便民服务。规范居民电子健康档案首页,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安全有序向个人开放,经授权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查询和健康咨询,探索向居民提供健康画像,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应用。建立个人健康管理便民惠民服务门户,开设线上线下一体化慢病门诊,提供就诊全流程服务,加强诊后跟踪随访、双向转诊等服务。聚焦重点人群,提供线上随访、复检预约等数字化服务。
尽管如此,在国内,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还处于简单融合的初级阶段,还有政策法律、科研人才、技术壁垒、数据认知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人工智能+医疗”的普及,还面临着行业标准的建立、监管体系的完备、社会观念的更新等一系列问题。
国家重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是因为它实在太过于重要。我国目前有100万家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所、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在内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有约90万家。要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解决这些服务提供的公平性和可行性,它的提供主体一定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强化基层综合服务监管体系建设。建立一体化综合服务监管体系,开展分级应用,动态掌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服务、运行等基本情况,实现基层医疗行为、医疗质量和经费使用等动态监管及药械全过程追溯管理。实施基层卫生健康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推动机构绩效考核自动化、日常化。开展区域健康数据监测、患者疾病谱与就诊流向分析,提升基层卫生治理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在省级统筹下将国家基层卫生健康综合管理平台与县域基本医疗卫生健康数据中心对接联通,建立网络直报信息系统的共享回流机制。
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目前的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很多省、直辖市通过多层级、多条线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部署了众多的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大都为“烟囱”式应用,系统之间不互通,普遍存在数据重复采集填报、同类指标统计口径不一致等问题,既造成医院基层工作人员工作强度大、效率低,也经常出现一数多源,数据之间打架的现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