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6年4月国际社会正式签署的《巴黎协定》中,汽车电动化早已被确认为兑现《协定》提出的减排目标的根本举措。参与《协议》签署的多个国家不仅宣布了燃油汽车的禁售计划,同时还作出了碳中和承诺,并且就此展开行动。作为汽车生产消费大国的中国也提出了“力争2030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宏伟目标。
今时今日,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早已成为车企们竞相逐鹿的一个新赛道,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的电动汽车,依旧因为动力电池的安全性、稳定性两方面的问题,在市场上承受着不小的非议。
对于中国本土的汽车企业来说,通过提升自家车型在动力电池方面的安全性、稳定性,未尝不是一个形成不可替代的市场地位的绝佳时机。作为一家在新能源时代不甘落后的本土车企,长城汽车在动力电池领域投入了不小的精力。
而在最近,长城汽车就专门为自家突破性研发成果大禹电池技术举行了一场媒体品鉴会。在本次品鉴会上,长城汽车从设计理念、技术方案、仿真分析、测试方法及结果等多个维度入手,不仅首次对外公布了大禹电池技术的诸多优势与特性,同时也展现出了长城汽车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
其实从大禹电池技术的名字中,我们不难看出长城汽车对这款突破性的研发成果采取了怎样的一种设计理念。据了解,研发团队正是从“大禹治水,变堵为疏”的历史故事中获得了灵感,通过预先设计好的通道,将可能导致电池出现热失控起火与爆炸问题的气火流直接引导至电池包的外部。与此同时,长城汽车将持续开展针对该款电池产品的设计优化和测试验证,从而能在不远的未来,面向更多不同化学体系的电芯和不同电池包规格形成多维度、矩阵式的安全解决方案。
具体来看大禹电池的设计理念,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款集热源隔断、双向换流、热流分配、定向排爆、高温绝缘、自动灭火、正压阻氧、智能冷切等8个设计理念于一身的动力电池技术。在采用全新开发的双层复合材料的电芯以及采用高温绝热复合材料模组的模组的双重防护下,大禹电池技术实现了对热源的高效隔断。此外,智能冷切的设计理念,可以使得在电池管理系统识别到电芯触发热失控的时候,通过BMS和云端双重监控,确保整台车能够及时开启冷切系统,并有效抑制热流的扩散。
为了提高大禹电池技术在仿真分析中的效率和真实性,长城汽车开创性地为大禹电池构建了整包级的热失控燃烧模型。因此也实现了对气流和火流的多维度拟合仿真,不仅填补了行业空白,同时也颠覆了以往热失控领域先开发再测试的传统方式,进而实现了在没有实体电池包的情况下,也能进行全数字化的热失控虚拟仿真的效果。
为使得大禹电池技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得到更全面的验证,长城汽车依据GB 38031-2020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的测试标准,选取了行业公认的最具挑战的三元811体系高镍大容量电芯,对大禹电池技术进行了行业内最为严格的测试验证。在测试时,大禹电池曾连续发生三次多个电芯集聚触发热失控,温度一度达到1037°C的最高水平,电池包内的气压更是三次达到高峰,瞬间最高气压将近16kPa。尽管实验环境如此严苛,但在此时电池并未起火、爆炸。得益于尾部灭火盒的独特设计,外溢烟雾的最高温度被控制在100°C以下,从而有效避免了对周围产生二次伤害。
值得肯定的是,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最大范围保障用户安全,长城汽车选择将大禹电池的60多项专利对全行业免费开放。相信此举不仅能让外界再一次见识到长城汽车的胸襟与格局,同时还能让长城汽车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贡献力量,为实现30/60碳中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等伟大愿景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据了解,长城汽车大禹电池技术将于2022年全面应用到长城汽车旗下车型,首搭车型为沙龙品牌第一款车型。相信在长城·柠檬、坦克平台、咖啡智能等技术平台的配合下,长城汽车有望在接下来一年里形成技术护城河,进而推出更多来自长城家族的高品质新能源车型,为更多消费者带来兼具高级感、安全感与舒适感的出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