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3月文心一言发布至今,百模大战这一年诞生了不少明星玩家,却仍走不出一个实打实的超头部模型。
据产品榜数据,5月份国内AI产品中,百度文库以6536万的访问量跃居首位,其次是4月份刚刚发布的360AI搜索,Kimi、文心一言紧随其后。
从访问量来看,目前基于新鲜感的体验似乎仍是用户选择某一大模型的主要原因。360AI搜索自发布以来增速不断加快,5月份环比增长333%,而早前的明星玩家Kimi和文心一言增速分别为15%和6%。
风口中,在缺少护城河和商业化的平衡上,大厂们选择用降价来抢占市场,但对于原本就已经缺少生态优势的创业公司或者中小模型来说,做产品都已经“勒紧裤腰带” 了,想通过烧钱换数据、换用户并不容易。
百模大战一周年后,当行业加速洗牌,创业公司和中小模型出路在哪?
AI应用的商业化难题
国内大模型的价格战来得似乎比想象的更早一些。
从5月中,字节旗下的豆包宣布降价的一个星期后,阿里云的通义千悟、百度、科大讯飞、腾讯云在两天时间里也纷纷降价,其中后三者均有部分模型宣布免费。
包括更早就宣布降价的深度求索和智谱AI,9家发布新内容的国内大模型企业中,有7家宣布降价。其中智谱清言更是在6月初再度降价。
虽然各大厂的发言人纷纷表示降价原因是为了AI普惠化,但实际上在市场都All in AI之后,缺乏差异化价值的各大厂商无疑到了瓶颈期,就像阿里原副总裁贾扬清说的,降低推理成本、降低售价似乎成了一个“拍脑袋就可以做的简单策略”。
目前看来,这场针对推理输入价格和API的价格战更多影响的是开发者,并不会直接影响到C端消费者。主要玩家也是一些钱多、算力强的大厂们,而实际上,从免费版到付费版到降价,对于国内大模型厂商来说,其实也不过是条再正常不过的商业化探索之路。
自国内掀起AI狂欢,大部分AI厂商试用初期大都是免费的,这种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吸引最早一波用户,另一方面在算力资源稀缺的制约下,初期免费也有助于加强大模型训练。
而往往随着用户增长,在商业化需求下,这些AI产品或早或晚都要走上付费的道路。
这无可厚非,AI类产品的成本构成大部分都是对算力的消耗,即用户使用量越大,公司的成本越大,商业落地后,边际成本依然很高。
众所周知,如今走在前列的几个大模型都曾经卷过参数量。据不完全统计,中国10亿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至少有79个。大模型的参数越高,消耗的资源和成本也越相应增加。而承载超大参数量的背后则是服务器数量。
据安信证券测算,目前ChatGPT每天所需的算力约50EFLOPs,所需服务器约1万台,若ChatGPT的用户量继续保持上涨,假设到24年底用户数量为5亿,则需要23万台服务器。
国内AI模型们同理。成本高企的前提下,付费是必经之路。从工具属性出发,产品在B端的付费意愿往往会比C端好很多,所以大部分大厂都会把主要付费模式落在B端。
行业盈利方式主要分为两类,一是针对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大模型开发服务;二是在标准版大模型基础上,通过API接口供用户接入,按照tokens使用收费。
而从如今的价格战来看,如果说价格力仍是各大厂商提高用户留存率,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那这场价格战无疑只是一个开始。
有生态优势的大厂尚且还能用烧钱换用户,那对于初创公司来说,在价格战和高获客成本的冲击下,又该如何实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