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将是全球智能电动汽车产业最重要的一年。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新车交付占比已经达到了34.42%,达726万辆;预计到2026年占比将突破50%,达1487万辆。
与此同时,2023年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标配搭载NOA交付新车63.32万辆,同比大增189.74%。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前装标配NOA搭载率已经接近50%。
进入2024年,尽管车市增速出现一定不确定性,但NOA高阶智能驾驶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数据显示,2024年1-2月,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标配NOA新车交付量同比大增201.42%。
不难看出,中国汽车产业已经进入了全面智能化与电动化深度融合的全新拐点周期,智能驾驶产业的黄金期也已经到来。
当前,包括小鹏、理想、蔚来、华为系等在内的一批车企已经先后进入了城市NOA的规模化竞赛周期。此外,L2+/L2++如火如荼上车的同时,更高级别的L3/L4自动驾驶汽车已经取得了政策上的有力支持。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预测,NOA(中国市场乘用车)搭载率预计在2025年迈过20%大关;城市NOA占比将在2024年突破50%,2025年达到65%。这背后,作为当前城市NOA的标配“安全件”,激光雷达产业有望在2024年跨域鸿沟,进入主流市场。
激光雷达,即将“跨越鸿沟”
作为城市NOA感知能力最重要的一块拼图,激光雷达正在乘风而起。
今年以来,理想、零跑、智己、极氪、小米等多个品牌发布的全新或者改款车型,无一例外全部都搭载了激光雷达。在这其中,继蔚来宣布全系标配激光雷达之外,智己L7、极氪001等车型也跟上脚步,宣布全系车型标配激光雷达。
根据粗略统计,截止2024年3月,已经有超过30个中国汽车品牌、100多款车型已经使用或者即将激光雷达,落地的城市NOA车型基本上都采用了激光雷达。
可以看到,激光雷达正在成为越来越多车型的标配,不仅在20万元以上车型市场迎来广泛上车,还已经渗透到了20万元以下的大众化消费市场。
在这背后,2024年将是城市NOA落地的关键期,大多数车企的目标是在50-100座城市实现城市NOA,以建立先发优势。激光雷达作为城市NOA的“隐形安全气囊”,正在成为各大主机厂角逐城市NOA市场的有利“武器”。
现阶段,面向城市NOA,业内主要有两种技术方案:一种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纯视觉方案,另一种是多传感器融合方案。目前来看,城市NOA的场景太过于复杂,车辆很难在城区内狭窄拥挤路段、繁忙的交通路段等方面做到好用的驾乘体验,所以大多数车企均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方案。
“某种程度上来看,车企想要加速城市NOA的量产,加装激光雷达反而更具性价比。”有业内人士表示,纯视觉方案的综合成本并不低,大部分投入从硬件传感器转移到了云端算力和芯片。此外,由于国内车企纯视觉路线起步较晚,算法架构尚未完全成熟,同时训练数据集、物理性能等还存在局限性,系统的安全冗余度还远远不够。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国大部分主机厂落地城市NOA的车型均采用了激光雷达路线。禾赛科技CEO李一帆表示,“安全解决的不是99%场景的问题,而是1%场景的问题。对于一些复杂场景,激光雷达可以让安全性能提升10倍以上,ADAS能力提升2-3年。“
在他看来,激光雷达不仅是“功能件”,更是“安全件”,能够为驾驶安全提供不可或缺的保障。同时,激光雷达正在加速渗透到20万元以下车型市场,这些都将大大推动激光雷达在前装量产市场的普及。
事实上,激光雷达在2023年已经呈现出了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1-12月中国市场乘用车(不含进出口)前装标配激光雷达交付新车44.03万辆,合计57.09万颗,同比增长341.19%;
总体来看,受益于NOA高阶智能驾驶的爆发,同时L3/L4级自动驾驶也将迎来加速发展的重要拐点,激光雷达将迎来规模化量产的拐点。《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预测,2024年,激光雷达的上车量将突破97.59万辆,2025年将突破175万辆。
值得注意的是,预计在2024年,激光雷达在15万元以上新能源车型的搭载率将达到16.04%。这就意味着激光雷达在15万元以上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跨越鸿沟”,进入快速增长的全新周期。
02 激光雷达厂商进入排位赛
今年以来,多家激光雷达厂商宣布产品价格下降,而比亚迪、亿咖通更是宣称可以将激光雷达价格做到千元以下,以加速推动激光雷达走向主流市场。
4月19日,面向L2+智驾市场,禾赛科技重磅发布了搭载第四代芯片架构的超广角远距激光雷达 ATX,最远探测距离达到 300 米,比 AT128 提升 50%;最高可支持 256 线,最佳角分辨率达到 0.08° x 0.1°,是 AT128 的 2 倍以上。
“一台测远性能更好的激光雷达,不仅可以帮你看到更远处的物体,而是在近处的物体上,你也能看得更清楚。”李一帆表示,测远能力如果能提高50%,最远测距的能力和10%测距能力就决定了激光雷达全域范围内物体的感知能力。
比如在AEB功能当中,如果激光雷达测距远的话,AEB的安全速度上限就会更高,即可以在更高速度刹停。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ATX内置全球首个智能点云解析引擎(IPE),内部集成 256-core 波形处理核,通过每秒 246 亿次的高采样率实现了对全波形的精细捕捉,结合独有的全波形智能识别技术,可以实现智能雨雾像素级标记,99.9%噪点滤除,以及7倍光学变焦。即可实现最远 500 米的超级测远能力和 7 倍高清感知。
更重要的是,ATX 体积比 AT128 缩小 60%,重量减小 50%,能够被灵活嵌入到车身不同位置,包括车顶、前挡风玻璃后、车灯内等。
目前,ATX 凭借小尺寸、远距离、超广角等优势已获得多个量产定点,分别来自国内龙头车企、头部新能源车企、领先新势力、主流欧美合资车企等多家主机厂,预计将于 2025 年 Q1 开始大规模量产。
众所周知,激光雷达的大规模量产与普及,成本依然是最大的门槛。因此,去年以来,各大资本和企业纷纷瞄准了激光雷达的上游核心零部件进行布局,以求从芯片集成化等角度,推动激光雷达成本的下降。
在禾赛科技看来,L3级以上自动驾驶可以实现技术闭环,但商业闭环尚未形成,对于高性能激光雷达的需求更高;而面向L2+ADAS市场,可以实现规模上量(商业闭环),但更加追求性价比,同时也要求做到小巧、灵活的体积。
因此,禾赛向行业首次提出了摩尔定律在激光雷达行业的两种表现形式:极致性能与极致成本。ATX新一代激光雷达平台产品便是极致成本的最佳表现,有望成为推动激光雷达从百万量级市场进入千万量级市场的标杆之作。
而对于L3级以上自动驾驶市场,禾赛科技则推出了极致性能的 AT512,不仅带来满分安全感,同时让智驾更舒适、更丝滑。资料显示,512线超高清超远距激光雷达AT512,同样搭载了禾赛第四代自研芯片,可以实现300米标准测远@10%反射率,相比AT128提升了50%,最远测距达到400米。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认为,随着未来几年,各家车企继续在场景边界拓展上追求极致,高性能激光雷达的潜在市场需求趋势明确。如此,禾赛科技的高性能激光雷达的优势还将进一步释放。
在高阶智能驾驶市场火热的刺激下,包括禾赛、速腾聚创等中国本土激光雷达的收入都实现了翻倍增长。比如禾赛科技,其2023年全年营收18.8亿元,同比增长56.1%。此外,2023年禾赛科技全年激光雷达交付量为22.21万台,同比增长176.1%。
李一帆表示,激光雷达正在进入商品时代,比拼的不仅是交付能力,还有经营能力。2023年,基于ADAS+Robotaxi两大市场的共同发力,禾赛科技全年综合毛利率达到35%,位居行业首位。
同时,禾赛科技还于2023年首次实现了年度经营现金流转正,也是激光雷达行业唯一一家季度经营现金流为正的公司。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底,禾赛科技的现金储备为4.43亿元,而截止2023年9月30日的现金储备为4.39亿元。
不可否认,伴随着激光雷达行业“跨越鸿沟”,整个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禾赛、Seyond(原Innovusion)、速腾、华为四家供应商的交付量已经占据了9成以上的市场份额,集中化趋势明显。在这其中,禾赛科技占据了37.68%的市场份额,位列中国乘用车激光雷达前装出货量排行榜榜首。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预计,2024年,激光雷达市场头部效应将更加凸显。
目前,禾赛AT128已经拿下了16家主机厂和Tier1客户超过60个车型的前装量产定点。除了理想Mega、理想L系车型外,小米SU7等搭载禾赛激光雷达的车型已经量产上市,多款车型在市场上表现火爆。
比如小米SU7就搭载了禾赛AT128。上市发布会当晚,小米汽车就宣布大定突破了5万台,仅用了27分钟。在交付仪式上,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表示,小米SU7超过10万人大定,锁单量已经超过4万单。
这就意味着,伴随着小米SU7等多款车型的量产上市,以及ATX系列、AT512系列全新产品的量产交付,禾赛科技还将持续跨越新的交付里程碑。
不同于大多数选择代工的激光雷达厂商,禾赛科技一直坚持自建产线。李一帆表示,制造是设计的一部分。只有同时掌握研发与生产,产品迭代速度才足够快。
据了解,禾赛科技麦克斯韦智造中心已经正式启用。麦克斯韦是禾赛一直以来 “制造是研发的一部分” 理念的具象化,承载了世界领先的激光雷达研发和智能化制造技术,涵盖了100多项激光雷达功能与性能测试以及50项以上车规级别测试,室内测远范围达200米,实现了从设计到生产的全方位闭环,以确保交付满足主机厂严苛要求和质量标准的车规级激光雷达产品。
综合以上,在满足主机厂降本需求的同时,实现高性能产品的快速上量,同时保证供应链安全,已经成为了禾赛科技决胜未来激光雷达的主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