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家手机厂商涉足汽车圈,“造车”失败已有2家!
据《国际电子商情》查阅资料得知,据不完全统计,已有6家手机厂商宣布进入汽车市场,包括汽车制造和汽车技术提供。而惨痛失败的案例已有2家。
(1)三星
资料记载,早在1994年,时任三星电子集团社长李健熙创办了三星汽车,将触手伸入韩国另一大巨头现代汽车集团的领地。不会“造车”的三星与日产汽车牵手,在不温不火的进行了五年之后,一场意料之外的亚洲金融危机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1998年,三星汽车宣布下线。同年上半年售出了4.5万辆汽车,其中大部分由三星员工购买,亏损了1.92亿美元。其后,三星再无传出“造车”消息。
(2)苹果
手机和汽车的“结缘”,更广为人知的是苹果公司。从首发专利的维度看,苹果在2011年布局与智能汽车相关技术;2014年苹果立项“Project Titan”,专攻自动驾驶。迄今苹果在汽车上的最深烙印,是2014年面世的“CarPlay”车载系统,这是当前中高端进口车的标配。鉴于苹果在科技领域的绝对地位,在还没有正式官宣“造车”之前,汽车圈就已经将之视为大敌。
尽管苹果布局智能汽车已有10年历史,但至今也没有出现过任何“Apple car”官方消息。目前坊间传闻是:最早或将于明年秋季发布“Apple car”,当然其可信度非常非常低。
(3)乐视
2014年底,贾跃亭宣布乐视“SEE计划”,打造超级汽车以及垂直整合的互联网智能交通生态系统和生活方式。2017年1月,乐视超级汽车深度战略合作伙伴Faraday Future在拉斯维加斯正式发布了首款量产车FF 91。从产品上新速度来看,乐视“造车”的效率称得上是“拳打三星、脚踢苹果”。
然而,乐视“造车”的背后,实则是一场资本“豪赌”,企图把更多资本绑在自己战车上。2017年5月,乐视因资金链紧张引发大幅裁员,七大生态业务全线收缩,供应商在乐视大厦搭起帐篷,网民的口水将贾跃亭淹没。两个月后,贾跃亭丢下乐视网的烂摊子,以帮助法拉第尽快完成融资为由出走美国。一走,就是四年。
而乐视“造车”就差FF91“量产”这关键的临门一脚,这也是最烧钱的一脚。贾跃亭百般尝试,却怎么都踢不进去。据坊间消息,乐视在“造车”业务已经烧掉260亿,币种未知!
(4)华为
不“造车”,是近年来华为高层对外的“统一口径”。2015年,华为开始加码车联网时,时任集团副董事长、轮值CEO郭平,就曾在一个汽车行业的论坛上坚决否认——华为没有进入汽车制造业的计划。
数年如一日,类似的公开否认“造车”次数已难以统计。直到2020年11月,华为刊出一份内部决议文件,重申华为不“造车”,聚焦ICT技术,做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帮助车企“造好”车造“好车”。甚至还附加了一条声明: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值得玩味的是,这份不“造车”声明的末尾,又意味深长地写着“本文从发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3年”。或许可以说:不是不造,是时候未到?
(5)索尼
在2020年CES展会上,日本消费电子巨头索尼毫无征兆地发布了旗下首款纯电动概念车型——VISION-S。并且在现场展示了实打实的真车!不过,VISION-S项目负责人明确回应:“索尼不会成为汽车制造商,而是要成为汽车产业变革的推动者。”
据官方介绍,该车将嵌入包括CMOS以及ToF在内的33个传感器,搭载超宽中控显示屏、360临场音效,合作厂商包括博世、黑莓、英伟达、高通等。所以说,这款电动概念汽车意在展示索尼在娱乐产品和相机传感器等诸多领域的技术优势。
有了索尼的这番表态,相信不少车厂都松了一口气,因为索尼不是对手,而是队友。因此,该消息在半导体业内并没有引起轩然大波。(或许也有索尼手机在中国市场关注度较小的原因?)
(6)小米
自2021年农历春节至今,小米已经对“造车”完成了否认三连。力度分别为“等等看看,暂时没有”“正在关注、评估和研究”,最后的一次“完全扯淡的假新闻”。最终统统被自家的公告狠狠“打脸”。
然而,对于“造车”的具体规划,小米方面没有公布任何内容,仅仅表态“钱管够”——将成立一家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全资子公司,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
事实上,雷军身边时常出现汽车厂商CEO的身影,并且早有相关资本投资的行为。雷军成立的顺为资本早就投资了蔚来、小鹏这两家电车新势力,还投资了研究自动驾驶的公司 Momenta。地图厂商凯立德、车载服务系统厂商博泰背后也都有小米的身影。而且截至3月29日,小米有关汽车的专利有211项。如今小米进军汽车行业或许并不是一拍脑门的决定。
跨界“造车”军团的三大派别
综上所述,这些争先恐后进入汽车圈的手机厂商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派别:单打独斗派、合纵连横派和暧昧不清派。
单打独斗派往往自身拥有强大的实力,其代表企业是苹果。但由于隔行如隔山,单打独斗派最容易发生“滑铁卢”,例如乐视,是血淋林的教训。
合纵连横派大多在软件技术上拥有一技之长,会选择一个传统车厂进行深度绑定,两者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其代表是三星、百度和阿里等互联网企业。
暧昧不清派,对汽车圈的感情十分坚定,只是还没有下定决心,或者还不是时候宣布亲自下场“造车”,最多目前仅作为汽车技术供应商“试试水深”,其代表是华为和索尼。
而由于小米并没有公布具体“造车”规划,暂时不给予归类。
小米“造车”的可行性?
最后,针对小米“造车”的可行性,《国际电子商情》简单采访了几位汽车圈资深人士,汇总其观点。
观点一:支持,汽车确实是一个风口。因为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肯定会拓展业务力求可持续发展,小米的手机、智能生态业务已经逐渐接近天花板,而汽车正好是可以承接上述两个业务的载体,提前布局无可厚非。
观点二:反对,隔行如隔山。汽车是一个投资大、门槛高、回报周期长的产业,单靠“钱管够”是肯定不行的,汽车制造业不是写APP,可以给你不停Debug。钱多确实可以任性,但汽车产业不需要矫情。
观点三:没有产品、没有PPT,八字都没一撇,现在讨论你愿不愿意把小米车钥匙放在同学聚会的餐桌上,为时尚早。
你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