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电子产业迎来巨大变革,突如其来的疫情引发了产业结构和供应链的重大调整,对于很多半导体企业来说,管理层需要顺应技术发展的趋势进行企业战略方向的调整,安森美在过去的两年间通过成功的转型之旅,实现了业绩和利润的双丰收。在转型路上公司又有哪些关键技术和策略的调整呢?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安森美CEO Hassane El-Khoury。
本文引用地址:两大技术支柱的创新
支持和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这是驱动安森美投资的主要动力,也是企业职责所在。一切的核心都是要打造强大的生态系统,从可再生能源的存储、工厂的自动化,到汽车领域包括电动汽车,从云到5G 到整车充电等,这都是形成安森美强大生态系统的支柱。
安森美颠覆性的技术主要针对两大支柱:一个是智能电源方案;一个是智能感知方案。智能电源方案以更轻的质量、更高的能效帮助客户节省成本,实现更高的功率目标,可以应用于电动车这样的广阔场景;智能感知方案方面,安森美有很多专用的集成功能,无论客户的要求多么严苛,安森美都可以满足。
安森美的成功始于对客户的承诺,对客户的承诺就是通过整合提升智能水平,去打造价值导向的解决方案,帮助客户解决他们最复杂的问题。同时安森美也通过颠覆性的技术,来赋能一个强大且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安森美对客户的承诺包括以下几点:实现最高的能效,最轻的质量(最轻型的产品),以及最优的成本。我们给客户最大的承诺就是他们不用做选择,就可以同时拥有高能效、轻质量和出色的成本控制。
碳化硅技术是安森美非常关注的领域,并且在市场上具有优势地位。安森美第一个优势是碳化硅端到端的供应能力,可以为客户提供无与伦比的技术保证。其次,安森美领先的技术覆盖了器件和封装方面的技术,比如要实现能效最高的系统,就需要在封装方面有最先进的技术。第三个是领先广泛的产品阵容,无论是在电源还是感知方面,都可以很好地支持客户的应用场景,这方面的能力非常重要。
安森美的汽车解决方案阵容包括汽车功能电子化、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自动驾驶方案、先进安全等方面,还有座舱方案和视觉方案。除了碳化硅解决方案和图像传感器以外,一个广阔的产品阵容和解决方案的组合也非常重要,能让安森美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在他们所有所需的应用场景都能见到安森美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安森美在工业方案上也是同样如此,无论是从工厂自动化、智能楼宇、医疗和能源基础设施方面,都有广泛的产品阵容和解决方案组合。通过智能电源和智能感知技术,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
制胜组合与中国市场
对于半导体企业,除了在技术和解决方案方面的领先,安森美还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了市场制胜战略组合。
首先是端到端的供货能力,能够为客户提供供货保证。
第二点是领先的技术,通过器件和封装差异化,同时帮助客户享有高能效、低成本和轻重量,客户不用再从这几个当中做选择,他们可以一并拥有。
第三点是智能电源和智能感知方面的产品阵容,我们的产品品种非常广泛。
如果不能得到可扩展的产能的支持,前面三点是不
够的。所以第四点重要的支柱是通过资本效益型的投资,能够实现可扩展的产能,来支持客户的量产爬坡。
因为过去两年行业经历了扩产的瓶颈和障碍,我们突破了可扩展产能的障碍,对客户来说这就是非常大的价值和优势。
协同一致,制胜本土市场。一方面,安森美自身要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和中国市场上的客户和合作伙伴协同一致,取得在中国本土市场的胜利,要帮助客户也取得成功。安森美要驾驭和顺应中国的市场趋势,中国在下面这些领域都是处于领先地位,包括汽车功能电子化、自动驾驶、能源基础设施建设,5G 和云电源,机器视觉和工厂自动化。安森美将专注于自己的技术,推动两倍的市场增长。同时,安森美要捕捉和提供客户价值,通过安森美的技术解决方案和技术集成以及颠覆性技术,帮助客户取得成功。安森美在汽车和工业细分市场具有碳化硅的领先优势。同时通过与战略客户签订长期供应协议,消减价格与价值间的差异。
与中国客户的合作也是非常广泛的,安森美主要是实现了两点成果。
首先是中国在很多方面的发展都是领先于世界,包括汽车功能的电子化。在这方面,我们与三家领先的新能源汽车新势力签订了长期的协议,并且将这一合约关系延展到本土顶级的传统汽车制造商。同时我们也推动国内首款采用碳化硅的本土品牌电动车的落地。
除了汽车功能电子化,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能源基础设施,这方面中国也是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10 家中国领先的能源基础设施企业中,有7 家是我们的客户。我们通过长期供货协议为公司带来预计的收益,同时帮助能源基础设施的客户实现他们的路线图,也能够支持他们构建我们所期待的强大生态系统。
除了电动车和能源基础设施,中国在整个可持续生态系统中的很多其他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包括工厂自动化、5G 和云电源、电动汽车、先进安全、充电、能源基础设施,这就形成了迅猛的增长势头,不仅仅是促进安森美作为公司的成长,也能促进我们与本土客户和合作伙伴的共同成长。
(本文来源于《电子产品世界》杂志2022年12月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