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两大核心技术,清华大学成功研制元成像芯片

发布时间:2022-10-25  

传统光学系统主要为人眼所设计,保持着“所见即所得”的设计理念,聚焦于在光学端实现完美成像。可以说,完美光学成像是人类感知世界的终极目标之一,但这个目标从根本上受制于镜面加工误差与复杂环境扰动所引起的光学像差。《科学》期刊也将“能否制造完美的光学透镜”列为21世纪125个科学前沿问题之一。

近日,清华大学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提出了一种集成化的元成像芯片架构(Meta-imaging sensor),为解决这一百年难题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区别于构建完美透镜,研究团队另辟蹊径,研制了一种超级传感器,记录成像过程而非图像本身,通过实现对非相干复杂光场的超精细感知与融合,即使经过不完美的光学透镜与复杂的成像环境,依然能够实现完美的三维光学成像。团队攻克了超精细光场感知与超精细光场融合两大核心技术,以分布式感知突破空间带宽积瓶颈,以自组织融合实现多维多尺度高分辨重建,借此能够用对光线的数字调制来替代传统光学系统中的物理模拟调制,并将其精度提升至光学衍射极限。

这一技术解决了长期以来的光学像差瓶颈,有望成为下一代通用像感器架构,而无需改变现有的光学成像系统,带来颠覆性的变化,将应用于天文观测、生物成像、医疗诊断、移动终端、工业检测、安防监控等领域。

近百年来,光学科学家与工程师不断提出新的光学设计方法,为不同成像系统定制复杂的多级镜面、非球面与自由曲面镜头,来减小像差提升成像性能。但由于加工工艺的限制与复杂环境的扰动,难以制造出完美的成像系统。例如由于大范围面形平整度的加工误差,难以制造超大口径的镜片实现超远距离高分辨率成像;地基天文望远镜,受到动态变化的大气湍流扰动,实际成像分辨率远低于光学衍射极限,限制了人类探索宇宙的能力,往往需要花费昂贵的代价发射太空望远镜绕过大气层。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自适应光学技术应运而生,人们通过波前传感器实时感知环境像差扰动,并反馈给一面可变形的反射镜阵列,动态矫正对应的光学像差,以此保持完美的成像过程,基于此人们发现了星系中心的巨大黑洞并获得了诺贝尔奖,并广泛应用于天文学与生命科学领域。然而由于像差在空间分布非均一的特性,该技术仅能实现极小视场的高分辨成像,而难以实现大视场多区域的同时矫正,并且由于需要非常精细的复杂系统往往成本十分高昂。

早在2021年,自动化系戴琼海院士领导的成像与智能实验技术实验室研究团队发表于《细胞》期刊上的工作,首次提出了数字自适应光学的概念,为解决空间非一致的光学像差提供了新思路。

在最新的研究成果中,研究团队将所有技术集成在单个成像芯片上,使之能广泛应用于几乎所有的成像场景,而不需要对现有成像系统做额外的改造,并建立了波动光学范畴下的数字自适应光学架构。通过对复杂光场的高维超精细感知与融合,在具备极大的灵活性的同时,又能保持前所未有的成像精度。这一优势使得在数字端对复杂光场的操控能够完全媲美物理世界的模拟调制,就好像人们真正能够在数字世界搬移每一条光线一样,将感知与矫正的过程完全解耦开来,从而能够同时实现不同区域的高性能像差矫正。

传统相机镜头的成本和尺寸都会随着有效像素数的增加而迅速增长,这也是为什么高分辨率手机成像镜头即使使用了非常复杂的工艺也很难变薄,高端单反镜头特别昂贵的原因。因为它们通常需要多个精密设计与加工的多级镜片来校正空间不一致的光学像差,而如果想进一步推进到有效的十亿像素成像对传统光学设计来说几乎是一场灾难。元成像芯片从底层传感器端为这些问题提供了可扩展的分布式解决方案,使得我们能够使用非常简易的光学系统实现高性能成像。在普通的单透镜系统上即可通过数字自适应光学实现了十亿像素高分辨率成像,将光学系统的成本与尺寸降低了三个数量级以上。

除了成像系统存在的系统像差以外,成像环境中的扰动也会导致空间折射率的非均匀分布,从而引起复杂多变的环境像差。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大气湍流对地基天文望远镜的影响,从根本上限制了人类地基的光学观测分辨率,迫使人们不得不花费高昂的代价发射太空望远镜,比如价值百亿美元的韦伯望远镜。硬件自适应光学技术虽然可以缓解这一问题并已经被广泛使用,但它设计复杂、成本高昂,并且有效视野直径通常都小于40角秒。数字自适应光学技术仅仅需要将传统成像传感器替换为元成像芯片,就能为大口径地基天文望远镜提供全视场动态像差矫正的能力。研究团队在中国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上的清华-NAOC 80厘米口径望远镜上进行了测试,元成像芯片显著提升了天文成像的分辨率与信噪比,将自适应光学矫正视场直径从40角秒提升至了1000角秒。

元成像芯片还可以同时获取深度信息,比传统光场成像方法在横向和轴向都具有更高的定位精度,为自动驾驶与工业检测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未来,课题组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元成像架构,充分发挥元成像在不同领域的优越性,建立新一代通用像感器架构,从而带来三维感知性能的颠覆性提升,或可广泛用于天文观测、工业检测、移动终端、安防监控、医疗诊断等领域。

文章来源于:国际电子商情    原文链接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相关文章

    测试中心和研发中心,其落成将填补国内高端光芯片空白并助力国家“新基建”,彻底解决光通讯产业“缺芯少核”的卡脖子难题,同时为大湾区光学芯片产业做好补链和积累。 据官网介绍,光库科技成立于2000年......
    澳大利亚科学家领导的国际团队研制出首款自校准可编程光子芯片;据《科技日报》报道,澳大利亚科学家领导的一个国际团队研制出首款自校准光子芯片,其能“变身”数据高速公路上的桥梁,改变当前光学芯片......
    功研发了新一代的全光纤激光器,同时与用户单位合作,推进该技术在光学芯片、量子技术、航空航天特种用途等领域的研发应用。 ......
    外投资企业,投资范围大多属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官网介绍称,光舟半导体成立于2020年1月,致力于光波导(衍射光学芯片)、光引擎(微投影模组)、光学模组、微纳半导体材料与工艺等高端先进技术开发与制造,矢志......
    受内核之间通信速度的影响。 研究人员补充称:“借助光纤线路可以实现最高的连接速度。它们广泛用于工作站之间的通信,但其尺寸太大而无法在计算设备内运用。” 俄罗斯学者提出了新一代光电微芯片:像经典金属芯片一样紧凑,像光学芯片......
    大地推动我国新一代集成化激光技术的发展,未来有望在光刻机等微纳加工设备上带来激光技术的新突破! 目前,该研究团队已与国内激光器公司展开合作,并成功研发了新一代全光纤激光器;同时也与用户单位合作,推进了该技术在光学芯片......
    年产量超10亿颗摄像头芯片的产能,将建设年产值超100亿的国内最大图像传感器高端光学芯片封装企业,对于进一步完善新区芯片产业链条具有重要意义。 资料显示,重庆大友微电子成立于2020年12月,注册......
    本公告披露日,注册资本尚未实缴。 据公告介绍,元禾半导体未来主要业务为AR、VR等应用领域的核心芯片的设计研发和销售,不涉及生产制造。业务模式为将设计好用于AR引擎的光学芯片委外流片加工后,销售给生产AR、VR......
    钼及硫硒化钼合金材料等一系列二维晶体。 “此外,通过‘顶蘑菇’顶出一万多层,可以让光在每一层晶体上一起‘跳集体舞’,从而实现对光的变频控制,有望推动超薄光学芯片应用,拓展其在光子学领域的应用潜力。未来,科研......
    美国田纳西州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前沿”也依赖CPU和GPU的结合,来执行高性能计算。 考虑到过去十年芯片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工程师们可能很难预测芯片的未来。将来可能会研制出使用光而非电子的光学芯片,或量子计算芯片,而进一步提升芯片......

我们与500+贴片厂合作,完美满足客户的定制需求。为品牌提供定制化的推广方案、专属产品特色页,多渠道推广,SEM/SEO精准营销以及与公众号的联合推广...详细>>

利用葫芦芯平台的卓越技术服务和新产品推广能力,原厂代理能轻松打入消费物联网(IOT)、信息与通信(ICT)、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工业自动化及工业物联网、装备及功率电子...详细>>

充分利用其强大的电子元器件采购流量,创新性地为这些物料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窗口。我们的高效数字营销技术,不仅可以助你轻松识别与连接到需求方,更能够极大地提高“闲置物料”的处理能力,通过葫芦芯平台...详细>>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半导体产业生态系统。成为一家全球领先的半导体互联网生态公司。目前,我们已成功打造了智能汽车、智能家居、大健康医疗、机器人和材料等五大生态领域。更为重要的是...详细>>

我们深知加工与定制类服务商的价值和重要性,因此,我们倾力为您提供最顶尖的营销资源。在我们的平台上,您可以直接接触到100万的研发工程师和采购工程师,以及10万的活跃客户群体...详细>>

凭借我们强大的专业流量和尖端的互联网数字营销技术,我们承诺为原厂提供免费的产品资料推广服务。无论是最新的资讯、技术动态还是创新产品,都可以通过我们的平台迅速传达给目标客户...详细>>

我们不止于将线索转化为潜在客户。葫芦芯平台致力于形成业务闭环,从引流、宣传到最终销售,全程跟进,确保每一个potential lead都得到妥善处理,从而大幅提高转化率。不仅如此...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