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持续一路高歌猛进,根据乘联会最新发布的2024年7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报告,7月份新能源汽车零售量达到87.8万辆,同比增长36.9%;最引人注目的是,7月份国内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1%。与去年同期的36.1%相比,提升了15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市场的渗透率首次超过了燃油车。
但令人尴尬的是,国产汽车芯片严重拖后腿;整体国产化率不到10%,不过,最近国产智驾座舱芯片取得重大突破。具体怎么回事呢?
据了解,“龙鹰一号”是中国首款车规级7纳米智能座舱芯片,集成了87层电路,88亿颗晶体管,采用了车规级芯片最先进的7纳米工艺制程。目前在吉利旗下领克03、领克05、领克08等多款车型上应用;同时2024年8月3日,吉利宣布其最新发布的银河E5也将7nm智能座舱芯片“龙鹰一号”。截至目前,“龙鹰一号”已经出货40万片。
据说同属吉利系的沃尔沃和路特斯旗下部分车型也将搭载“龙鹰一号”。可以说,龙鹰一号7纳米芯片的成功突破,打破国外芯片对座舱芯片供应的垄断局面。
当前,智能座舱正朝着高度集成化和人性化交互方向发展,智能座舱芯片市场正处于高速增长之中。
根据盖世汽车数据,2024年第一季度“座舱域控芯片品牌装机量排行”中,高通以显著的优势继续领跑全球,高通的装机量达到了668,659颗,占据了高达62.0%的市场份额。
紧随其后的是AMD和瑞萨,装机量分别为135,018颗和120,317颗,分别占据了12.5%和11.1%的市场份额。
另外,芯擎科技、华为和芯驰科技等国产厂商位列前十,虽然市场份额都不大,但其上述提到的芯擎科占据3.1%的市场份额,位居国产厂商第一。
但总体来说,以高通、AMD和瑞萨为代表的全球芯片巨头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国产芯片厂商则不到7%。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国产厂商一直在努力,但与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产能和市场的地位严重不匹配。
三、车规芯片国产化率不到10%
根据盖世汽车数据,目前中国汽车芯片的国产供给率仅为10%左右,90%依赖进口。具体来说,目前控制电流、影响新能源汽车性能的功率半导体的中国国产比例仅为15%左右,用于实现自动驾驶等功能的尖端芯片国产化率则不到5%。
而根据最新Semiconductor Intelligence的数据,2023年汽车半导体市场规模为670亿美元,较2022年增长12%;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716亿美元。
2023年前十二大供应商占据了四分之三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中英飞凌(Infineon)以92亿美元规模和11.2%的市场份额占据榜首,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半导体供应商;其次恩智浦(NXP)位居第二,占市场份额的11.2%;意法(ST)位居第三,占市场份额的10.6%。这三家公司占据了30%以上的市场份额。
全球前十二汽车半导体厂商中,以德、日、美为主,国产芯片厂商集体缺席;这与全球最大、最全汽车产业链的身份严重不符,加快车规级芯片国产化率成为了当务之急;尤其是至关重要的自动驾驶芯片更是重灾区。
为此,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和渗透率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国产汽车产业上下游正积蓄力量,努力构建一个自主可控的半导体产业链。据日本媒体透露,中国希望在2025年汽车芯片国产化率达到25%。
因此,虽然国产汽车厂商智能座舱芯片上已经裂开一个口子,但在全球芯片巨头们,还是凭借其在消费电子芯片方面的积累,以及技术创新和市场敏感度占据了先机。
不过,鉴于汽车半导体越来越重要,价值越来越大,国产厂商也正一步步渗透,凭借着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以及最大规模的使用场景;国产厂商有机会将技术、体验更好的结合,从而快速跟上全球步伐。